初訪熊本,新舊交融的百年都城
文/TRAVELER Luxe旅人誌廖弘欣報導
初訪熊本,燦爛的陽光下,熊本城外的長牆散發出黑與白的沉靜,似乎火國已沉睡太久,往事不復記憶。但從熊本人的言談間,我們卻看到謙卑之下的堅毅,而這樣的精神,就像自老樹抽出新芽,在各地勃發。我們走訪熊本城,尋找戰國時期的輝煌歲月,走進上乃裏通,登堂入室熊本古民家,最後在島田美術館,以手作玻璃藝品,從舊事物創作新生命。在這個新舊界線模糊、以打破常規為歷史的都市,我們追尋老事物裡源源不絕的新動力。
被譽為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的熊本城,與大阪城、姬路城齊名。西元1591年,豐臣秀吉的心腹加藤清正在其領地開始建造城廓,歷經數十寒暑,才於西元1606年達到現今的規模,隔年改名為今日我們所稱的熊本城。西元1632年,細川忠利取代加藤氏入主熊本城,其後,直到明治政府成立,熊本城一直以「難攻」、「不破」為人稱道,甚至是驍勇善戰的西鄉隆盛,在熊本城跟前也只能鎩羽而歸。
沉靜之下的華麗
熊本城最初建造者加藤清正是在亂世之中倖存下來的男人,建城之初就考慮到防禦工事,所以熊本城可說是完整見證戰國時期功能性建築的發展,也由於其遠見,城內多數建築飽經戰火仍能倖存,熊本城最值得看的,也就是這些遺留下來的防禦性建築了。以外圍的長牆為始,直至天守閣,細看至少需要三小時,如果想要走馬看花,廣大的腹地也會讓你驚歎其規模之宏大。
來到熊本城外,首先映入眼簾的,是南邊總長242公尺的長牆,為日本現存最長城牆,沿著內側護城河坪井川而建,黑白城牆在春櫻的映照下,展現沉靜幽遠的氛圍。沿著護城河走,可以看到為數眾多的「櫓」,也就是與城牆相連的瞭望台。熊本城的櫓當中有些是平成年間的修復品,可是因為熊本城整體復原完整,無論是由何種角度望去,都可看到前、中、後景所構成的豐富層次,造型簡潔優雅的櫓居功闕偉。其中,最值得看的,當屬有「第三天守」之稱的宇土櫓,建成年代是比現今天守閣古老得多的西元1666年以前,地下一層、地上五層,為群櫓當中最高,又由於屋頂與大小天守閣一樣安置有龍頭魚身的「鯱」,因此而被譽為第三天守,多重的破風展現其剛練的幾何造型,是城牆最美麗的黑白延伸。熊本市觀光文化交流局熊本城總合事務所參事中村勝先生,不藏私地跟我們推薦了欣賞宇土櫓之美的最佳地點,就位在出了頰當御門右轉的加藤神社前,回望城牆與宇土櫓,可看到宇土櫓身後的天守閣在藍天之下展開如祥鶴一般的屋簷,與宇土櫓剛硬的線條遠近相映成趣;視野迫近處,宇土櫓鎮守重重石垣之上,王者霸氣令人屏息。
如果從長牆旁的櫨方門進入,石垣間拾階而上,則可好好欣賞加藤公最為人所稱道的砌石技術。從這條路線開始進入熊本城,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誘敵之術,一重又一重的石垣逼得敵人埋頭曲折而上,瞻前顧後卻忘了制高點上守株待兔的敵軍,又尤其石垣上半部採用一種稱之為「武者返し」(武者返)的垂直工法,下方平緩上方陡直,硬是攀爬只會落得人仰馬翻,因此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