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宮雍正琺瑯彩瓷展 彩料技術驚豔登場

2012-12-05 17:55

文/MOOK景點家旅遊生活網李欣怡整理報導
 
故宮博物院即日起至明(2013)年10月30日於正館203陳列室推出「金成旭映—清雍正琺瑯彩瓷特展」,展出146件雍正朝琺瑯彩瓷,從彩料提煉技術和裝飾紋樣兩個面向,一探琺瑯彩瓷在雍正朝的轉變與發展,同時特選12件景德鎮御窯廠生產的洋彩瓷器,與清宮所造並美同展。


故宮即日起展出雍正琺瑯彩瓷,呈現清代帝王品味。(圖片提供/墨刻編輯部)
故宮即日起展出雍正琺瑯彩瓷,呈現清代帝王品味。(圖片提供/墨刻編輯部)


故宮研究人員指出,「琺瑯彩瓷」指的是使用琺瑯料以混融中西繪法進行裝飾的瓷器,生產地位於清宮中的造辦處。傳世琺瑯彩瓷絕大多數屬於清宮舊藏,加上器表紋樣極其精美細緻,故自紫禁城開放成為故宮博物院以來,即成為藏家鑑賞追逐的目標。坊間對於此類產品也出現「古月軒瓷」,由金姓(名成,字旭映)或胡姓畫匠所畫的瓷器等多種說法。時至今日,檢閱相關文獻與檔案,可知幾乎傳世的所有琺瑯彩瓷自盛清後皆收藏於乾清宮中的庫房裡;不僅流傳有序,甚至連同乾隆朝配製的楠木匣一起收貯,明顯可知並無「古月軒」典藏或衍生的胡姓畫匠之說。
 
研究人員並指出,「金成」、「旭映」,是雍正朝琺瑯彩瓷上經常出現的兩枚印章。在畫有紅彩花卉的作品上,一定看得到這兩枚印文。事實上,從琺瑯彩瓷產燒背景的淵源脈絡來看,康熙朝時西洋畫琺瑯器與技術傳入清宮創燒之際,必須使用原施於金屬胎的琺瑯料施塗於瓷器上,由於康熙朝時造辦處尚未能自行提煉彩料,以致許多顏色必須仰賴進口,透過不同色料的混合才能創造出更多的顏色。


雍正琺瑯彩瓷五倫圖碗。(圖片提供/國立故宮博物院)
雍正琺瑯彩瓷五倫圖碗。(圖片提供/國立故宮博物院)


在以西洋技術為前導下,一類以金發色的金紅彩,因在清朝前所未見,遂對清宮造成極大的衝擊;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持續不懈地試驗,期望能開創出屬於清朝本土的紅色彩料。直至雍正六年(1728)怡親王允祥在造辦處主持彩料提煉計畫,才終於成功地提煉出18種顏色,為雍正琺瑯彩瓷的產燒取得突破性的成果;但其中並未包含紅色顏料,致使雍正皇帝和怡親王仍然必須持續督促研發工作的進行。不過透過現在的顯微觀測,卻發現雍正朝其實已能掌握源自西洋以金發色的技術,此一傳承,自康熙朝從廣東民間試煉研發而成進入清宮,乃至拓展至景德鎮的金紅彩,其成就足以和古今中外相互輝映。
 
由於雍正皇帝在裝飾紋樣上倡導「內廷恭造式樣」,要求宮廷文物必須與宮外生產的「外造之氣」有所區別,親自下達「秀雅」、「細緻」的御旨,特別指定唐岱、戴恆、賀金昆、湯振基和郎世寧等宮廷畫家為畫琺瑯器製作稿樣。影響所及,無論是滿飾紋樣或裝飾有詩、書、畫、印四種元素的組群,無不展現獨特的帝王品味。
 
 
●延伸閱讀:百隻哆啦A夢登台 漫畫經典場景12/29台北重現
http://goo.gl/LZqB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