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的驛站質樸優雅 重新遇見甲仙

文、攝影/高雄市政府新聞局
 
 
曾經一說起甲仙,讓人聯想的是香Q的芋頭,八八風災過後,甲仙喚起的是小林村的災後記憶。莫拉克颱風發生迄今十年過去了,甲仙商圈觀光旅遊慢慢回溫中,甲仙的貓巷、香草園,也帶動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旅行。正如同在甲仙拍攝的紀錄片《拔一條河》,你必須參與,最壞的年代才有可能變成最好的年代。



貓巷天空小雨傘,五彩繽紛像極了童話。
貓巷天空小雨傘,五彩繽紛像極了童話。


一直以來,甲仙是南橫公路進入山區的門戶,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,也因此甲仙很少成為主要景點,而是一個中途驛站。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,從城裡往返寶來、那瑪夏,都得在甲仙留宿一宿,甲仙早期就是停留過客的地方。



紫色橋身的甲仙大橋,是進入甲仙的地標意象。
紫色橋身的甲仙大橋,是進入甲仙的地標意象。


族群文化大融合
甲仙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,這裡最早真正的原住民是那瑪夏卡那卡那富族的領域。乾隆年間,有位名為甲仙的人來這裡開墾,自此開啟甲仙文化大融合的面貌,甲仙地名也由此人名而來,甚至當地有名望的人士名字稱謂後面都會加上「仙」以示尊敬。



甲仙老街是日治時期所規劃的都市計劃,每段路口之間走來100公尺。
甲仙老街是日治時期所規劃的都市計劃,每段路口之間走來100公尺。


現在的甲仙大多是日治時期奠定下的基礎,由於日本人需要大量樟腦油以作為國防工業用途,大舉進行森林開發,當時最早開採樟樹的區域就在甲仙,並創立台灣製腦拓殖會社,和安老街上的旗山分局甲仙分駐所前有三棵茂密的百年樟樹,是1907年移植在此。
 



甲仙分駐所前的百年樟樹是1907年移植在此。
甲仙分駐所前的百年樟樹是1907年移植在此。


貓巷尋找兒時回憶
甲仙貓巷幾乎是遊客必訪景點之一,貓巷所在位置是林森路40巷,正好是甲仙正中心點,以甲仙郵局為界,街區分南北。由甲仙在地居民與學校打造出色彩繽紛貓咪主題巷弄,沿著「橘貓信差」造型郵筒進入甲仙貓巷,掛滿巷道裡的彩色小雨傘,簡直成了天空調色盤,貓捉老鼠、橘貓送信,總舖師貓、啦啦隊貓緊跟著淘氣登場,滿滿童趣寫生。



貓巷是甲仙國小、國中學童一起彩繪完成。
貓巷是甲仙國小、國中學童一起彩繪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