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溪木藝 以馨香褐黃傳承百年文化
text 蔣育荏 photo 張晉瑞˙桃園市政府
在大溪,許多木藝作坊的名字裡都有個「協」字,這是因為要成就一件好作品,木工、鑿花、髹漆三者之力缺一不可,除了有合作的意涵,更代表著生命共同體。木工在大溪並不只是個傳統產業,也不只是段歷史記憶,更是大溪人的精神所在。
樹木雖然會倒下,但它們的生命並不會就此停止,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下去。從前人們會在春天上山伐木,到了夏天就利用暴漲的大漢溪水將木材運送到大溪,在原料取得容易,交通又便利的條件下,大溪早期開發所需的木材從不匱乏。當時的大漢溪,河道比現在寬深許多,航運順流而下只需4小時就能抵達大稻埕,加上本地又出產樟腦、茶葉、煤礦和木材,因而國際貿易發達,許多人經商致富。嘉慶年間,富商林平侯來到大溪定居(他的兒子後來成立了板橋林本源商號),以4甲土地建了座通議第大宅,當時他從唐山請來許多匠師,其中也包括木工師傅。這些師傅回唐山之前,將技藝傳授給本地子弟,隨著徒子徒孫開枝散葉,木工技法也越加純熟,大溪的木藝產業於是享譽全台,成為當地特色文化。
雖說現代人一想到大溪,立刻就連結到豆干,其實大溪的神桌路與嫁妝路也是非常有名的,神桌路就是像八仙桌、太師椅這一類的作品,而嫁妝路則包括八腳眠床、梳妝桌椅等,這次范老師就是要帶我們走訪大溪的木藝歷史。
外觀樸實的齋明寺,竟然藏著國家寶藏
說到大溪神桌路,范老師首先帶我們來到老街對岸的齋明寺。清朝時,大溪農民李阿甲出家前往南海普陀山的法雨寺學佛,得法號為性悅,他在道光年間奉迎一尊觀世音菩薩回到故鄉結廬修行,寺名福份宮,這便是齋明寺的前身。後來齋教的龍華派在台灣流行,福份宮法脈轉承,並改建為齋明堂。日治時期因住持師承福州鼓山湧泉寺,於是成為禪宗曹洞宗的寺廟。昭和12年在皇民化運動威脅下,齋明寺為了生存而加入日本曹洞宗的宗派,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左、右神壇上方會出現日本永平寺和總持寺寺徽的緣故。目前齋明寺隸屬於法鼓山,在法統上又回到了中國曹洞宗的體系。
齋明寺在外觀上是棟樸實的三合院建築,雖然立面也有些相當精彩的裝飾,但和名山大廟相比仍舊低調許多。「可不要小看這裡,裡面有很多寶藏呢!」范老師說。他首先帶我們來看的,就是位於正殿的供桌。這張供桌由木雕大師黃龜理先生於1937年以整塊黃楊木雕刻而成,刻畫的主題為「唐明皇夜遊廣寒宮」,其雕工之精細,技法之純熟,皆令人嘆為觀止,無論是鑿花鏤空,還是鑲嵌上漆,都無懈可擊;畫面中的人物姿態表情各異,栩栩如生,雜沓紛紜,宛如一場熱鬧喧天的酬神大戲。
范老師也提醒我們抬頭看看供桌上方的橫樑,黑底描金的佛經故事看上去既典雅又特別,這種技法流行於廣東一帶,因為在繪製過程中需要將金箔過濾「擂」成細粉,因而被稱為「擂金畫」。由於擂金畫在台灣廟宇中並不算常見,是以齋明寺的擂金橫樑也就顯得格外珍貴。
齋明寺的鎮寺之寶是全台灣唯一的宋版《磧砂藏經》影本,這部經典是在宋元年間由三代聖尼相繼木刻完成,總共歷時91年,因為開雕於蘇州磧砂延聖寺而得名。據說她們當年為了專心刻經,甚至自斷一條手臂以明志。1931年時,上海以古版重印了這部經典,齋明寺住持立刻從大陸請回一套,為台灣收藏古版藏經開了先例。至於其他寶貝還包括于右任、嚴家淦等人的真跡墨寶,以及寺廟後方建於同治5年(西元1866年)的敬字亭等,都很值得一看。
在李騰芳古宅,品味士大夫階級的風雅
看過了木藝在宗教上的表現,接著我們前往李騰芳古宅,看看富有的家族是如何以木雕裝飾自己的門面。還沒進到古宅之內,光從屋頂上那6對翹脊燕尾,就可推斷出大宅主人在地方上必定是位有頭有臉的人物。李騰芳是大溪歷史上唯一的科考舉人,他的父親利用大漢溪的航運經營稻米生意而發跡致富,今日在中央路與得勝路口,仍能看到李家當年「金興」商號的華麗牌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