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臺灣緩慢微旅行】分享土地的味道

2014-09-17 15:40

撰文 湯貞蓮 整理 Glasha
 
民國98年(2009年)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,摧毀許多人的生活、甚至家庭。風災前,茶山部落是一個觀光勝地,天然資源豐富,但是在那一夜,什麼都沒有了。災後幾天,走出家門探望一下部落,原本美麗的山、河都變了樣,而人呢?更是令人心痛:路斷了,風災才剛過,族人在部落裡灰心,聚集喝酒、嘆氣等待救援-怎麼可以這樣絕望?以前靠著觀光客維持生意,如今風災重創,觀光客也不來了,沒有了重新運轉生活的可能,我們一直在想:怎麼辦?


2013年茶山有機農業發展越趨成熟。
2013年茶山有機農業發展越趨成熟。


在消沉的這段時間裡,部落也開始沉澱自己,嘗試找回部落的定位。過去因為觀光的發達,反而讓我們忘了部落的分享與大地精神,風災後,部落變得安靜,卻也讓我們重新聞到土地母親的味道,腳下的泥土不只是遊客進到部落的路,更是孕育生命的泉源,於是,「智慧」與「傳承」成為風災後重振茶山部落的精神指標。部落青年自己召開了會議,決定先整理部落,再去探勘過去的旅遊景點。跌跌撞撞中,終於漸漸匯聚出團結眾人力量、再造茶山部落新價值的共識,然而,部落環境清理完畢後,我們又該往哪個方向走?
 
隱藏在月桃葉裡的機會
某天,我們探望了一位做編織的親友,聊了許久,發現完成的編織品都是用月桃編織而成的-月桃編織本是在地的傳統技藝之一。於是我們把這主意帶到社區發展協會,一同討論如何找回部落的傳統技藝。協會找來了部落的百藝(阿嬤)負責技術教學,也集合了婦女與年輕人,將傳統編織技巧結合創意作法,發展更多元的月桃編織品。


茶山有機農產品-茶山好薑。
茶山有機農產品-茶山好薑。


這樣的學習是一步一步的。初期我們只是埋頭的做,也有人發出懷疑:「這真的能成為商品嗎?」「旅客又不進來茶山,誰會看見我們的作品?」但這些疑問反而成為力量,讓我們覺得不能就這樣放棄,既然遊客進不來,那我們就把東西帶出去!在重建委員會與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協助下,導入專業師資與行銷資源,我們也開始學習利用網路進行推廣、到外面參加展售活動,介紹月桃編織以及部落裡的現況與旅遊資源,讓更多人看見茶山。村民也感受到我們積極的心,願意與我們一同投入開發,將原有的景點如大石壁、步道、部落的文藝走廊等進行修整,並逐步改良部落的農產品,如脆筍、破布子、苦茶油、香糖等。我們相信,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!


茶山有機農產品-筍茸、手工薑糖、養生Q糙米。
茶山有機農產品-筍茸、手工薑糖、養生Q糙米。


請與我們一同分享!
後來,特別是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推出「魚返鄉鄒遊記」活動,帶領遊客再次踏上茶山村,發現茶山新玩法。協會也培訓了部落導覽員、推出原民風味餐等,邀請居民熱心參與。遊客重回茶山,這段期間的努力轉化成部落的經濟價值,月桃編、脆筍、破布子成為主要強打商品,部落廚房煮的風味餐更是讓客人驚艷,「好想打包回家唷!」、「下次還要再來!」,這樣的反應讓部落重拾信心與感動。而遊客以及各界的指教,也讓我們更有勇氣,大膽加入了許多傳統元素,如射山豬體驗、勇士狩獵、向天神取火等。文化、傳說與大自然的結合,讓我們看見自身文化的價值,造訪的旅人由衷的讚美,更讓我們有努力前行的動力。


2010年茶山涼亭節,茶山村民協力布置。
2010年茶山涼亭節,茶山村民協力布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