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著北投那卡西足跡 踏上溫泉鄉美好舊時光
2012-09-15 00:00
文/MOOK景點家旅遊生活網陳冠鑫 攝影/陳冠鑫、李欣怡
步入初秋、天氣微涼之際,開始期待著寒冷的冬天快快到來,好前往北投市定古蹟溫泉旅館享受暖人身心硫磺溫泉,一面想像那卡西樂團走唱北投的光輝時刻,順道體驗限時專送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古老記憶,並走訪神風特攻隊最後一夜的下榻處,細細品嚐百年溫泉鄉的老時光。
源自北投的走唱人生—那卡西
從事那卡西樂手近30年,退下樂團身份、轉而研究命理的周健龍表示,日治時期到北投泡湯的日本人,基於「唸歌唱曲解心悶,無歌無曲袂青春」(台語)的心情下,將日本的那卡西文化引入台灣,也成了北投那卡西的濫觴。當時的那卡西樂器多為一人自彈自唱,以二線或三線弦琴、木吉他為樂器。隨著時間流轉,兩個樂手加上一位女歌手是那卡西輝煌時期最常見的組合,樂器也轉變為電子琴、手風琴、薩克斯風等具有西洋風格的形式。
民國60~70年代經濟快速成長,北投的溫泉旅館和飯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增加,對於那卡西的需求量隨之提升,在顛峰時期,單單北投地區便有3百餘組那卡西團在各飯店旅館包廂中走唱。但到了年底、尾牙活動遍地開花的時候,仍不足以應付龐大客人的需求。
回憶北投那卡西的盛況,周健龍說:「民國60多年,經濟起飛,大家都花得起錢的年代,紅牌的那卡西團,一個人一個月平均可以賺到3萬多,最差的也有2萬出頭,那時我同學一個月的薪水也才7、8千元啊!」
仔細觀察,那卡西表演現場,不論是樂手或歌手,鮮少有人照譜彈奏獻唱,彷彿自己就是台會走動的點歌機,還得讓客人隨點隨唱,究竟是如何辦到?問及現今仍為那卡西樂師、人稱「阿郎老師」的黃明宗,他笑著說:「硬記啊!客人一小時花1,200塊錢請你來,總不能還要讓你花10分鐘找譜看詞吧!」
曾經歷北投那卡西最輝煌的年代,如今以保存、傳遞那卡西文化為己任的阿郎老師表示,靠走唱為生的那卡西團組,不但要能不看譜、不看詞彈奏表演,擔任歌手的,還需精通日、國、台、英、粵等國熱門歌曲來應付外國客人,不僅在進入包廂時負責暖場,客人談話、休息的時段負責墊檔,遇到上台忘詞的,還得一起哼上幾句,帶客人抓回節奏,讓客人所買的每一分秒,都能發揮最大效益,也確保自己能確實收到應得的費用,並能獲得飯店經理青睞,以便日後接到更多場子。
來到關渡碼頭,阿郎老師每週六、日和擔任歌手的太太「溫蒂」在此表演,迄今已持續約6~7個年頭,每到假日,吸引許多喜愛那卡西的民眾前往,其中也有不少國標舞、排舞愛好者,在現場隨著溫蒂與阿郎老師的樂曲擺動,雖然表演場地從飯店包廂換到露天廣場,兩人走唱功力仍一如往昔。